這是一篇轉載的翻譯文章,內容寫的非常好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~
攝影網站The Slanted Lens發佈了一系列名為「Laws of Light」講解佈光的影片,從很基礎的角度講解佈光的基本概念。內容深入淺出,非常值得細看。第一集,講解球體的光線運用。
影片的主持人Jay P. Morgan 指這一套佈光的概念是以前從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學習,在加上自己25年攝影的經驗累積而成。以下是影片部份的重點。
光線的方向(Direction of Light)
假如我們把光源擺放在相機相同的方向,我們會得出一個白色的圓形平面而沒有立體感。而當我們把光源偏離相機的主軸,物體便馬上變得有立體感。
當光源偏離相機的主軸,五樣東西會出現,包括Highlight、Incident Hightlight、Core、Shadow和Cast Shadow。Highlight是亮部,Incident Angle是光源照射的角度,Core是亮部與暗部的過渡,Shadow是過渡完畢後的暗部,Cast Shadow則是投影下來的陰影。當我們佈光時,這五樣東西一定會出現,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將這五樣東西擺放在對我們有利的位置。當我們善用這些光影時就能營造出物體的立體感。
光線的質感 (Quality of Light)
光源的大小控制了光線的質感(Quality of Light),當如上述例子我們有個點光源,就會得出一個硬光(Hard Light)。但當光源面積擴大,如使用柔光箱,就會獲得一個柔光(Softlight)。當使用柔光時,之前提交的五樣東西其實依然存在,只是亮部與暗部之間的過渡變得緩慢。而當光源越大,光線變越柔和,這過渡亦會更加緩慢。不同的情況下我們需要不同的光線質感,而作為攝影師,便是要因應我們想向讀者交代什麼訊息而選擇相應的光線質感。
背景的分離(Separation from the Background)
當我們透過光影營造了物體的立體感後,下一樣我們希望將物體和背景分離。同樣使用單燈,當我們調整光源的位置,我們可以造出物體的亮部疊在背景的暗部,而物體的暗部則疊再背景的亮部,這便是與背景的分離。當物體與背景分離後,照片變得跟有空間感,因為這立體的物體不再座落於一個平面的背景上。
當然我們也可以透過加入第二支燈來營造背景的分離。這也容許更大的彈性,除了透過亮度的來將背景分離,我們也可以使用不同的顏色來分離背景。
除了照亮背景,我們也可以把第二支燈照向主體來營造輪廓光(Rim Light),同樣可以達到與背景分離的效果。再這個球體的例子下,使用Rim Light可能讓陰影變得太複雜不好看,但有時拍攝人像時,使用Rim Light可以將模特兒的髮絲與背景分離,得出很漂亮的效果。
光暗比例(Light to Shadow Ratio)
下一步我們可以控制亮部與暗部的光暗比例。只要我們加入一塊反光板並控制它與主體的距離,便能控制物體亮部與暗部的光暗比。使用反光板是一個最簡單直接的方法,因為如果我們加入另一個光源,很可能我們會營造出另一個core並構成一些新的問題。
只是使用單燈,其實我們已經有很多東西可以考慮。影片中還有其他仔細的講解和示範,值得大家細看!
留言列表